今年冬天,作為水泥廠下游的山東混凝土企業注定要“兩頭承壓”。
“現在買水泥都得現錢,少一分也不可能給你。”12月6日,山東某混凝土企業材料部負責人向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訴說著無奈。水泥越漲越緊俏,混凝土卻是不墊資賣不出去。
入冬以來,水泥等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。以山東濟寧為例,從10月底到11月下旬,散裝水泥經歷多次調價,已累計上調150元/噸。這種“只出不進”的經營模式讓混凝土企業身上的包袱愈發沉重。一位水泥企業銷售經理向記者表示,入冬以后,隨著工地停工期陸續到來,水泥價格企穩的可能性越來越大,上次漲價還是在11月20日左右,后期價格“下降不太可能”。
不過記者注意到,“兩頭承壓”的局面下,資本仍在涌入混凝土行業:一方面,社會資本依然在陸續投入;另一方面,經過兼并整合的水泥企業,也在積極發展商品混凝土業務。來自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,2016年~2018年,山東全省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數量增加了近200家。進入2019年,這一現象并未因混凝土行業“兩頭承壓”而改變。
山東混凝土企業“兩頭承壓”
讓40多歲的老孔沒想到的是,這半年來,已經和水泥打了20多年交道的他越來越覺得,自己像個“兩頭受氣”的“小媳婦”。
“照現在這個勢頭,漲到700元(每噸)也不是不可能。”12月4日下午,坐在辦公室和幾個混凝土攪拌車車主閑聊時,老孔無奈地說道。
老孔是曲阜聚能材料部負責人。這家成立于2007年的混凝土公司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,他們的混凝土最近正大批量被運至尼山會堂、京臺高速擴建等多個當地重點項目。
不過,進入11月以來,因環保因素以及水泥廠檢修造成的水泥價格上漲,下游的商品混凝土供應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情況。
“好裝的話,一輛車能跑三、四趟,現在等一天也就一車,一車30噸,運費還高。”老孔表示,這很難保證他們公司每天上百噸的水泥用量。
尷尬的是,就在距混凝土公司3公里外,就是隸屬于中國聯合水泥集團有限公司(央企中國建材集團旗下核心企業)的曲阜中聯水泥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曲阜中聯)。不過,正是由于曲阜中聯供應緊張,老孔所在的曲阜聚能只能從40公里外的濟寧海螺水泥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濟寧海螺)買水泥。
事實上,水泥價格的連續上調,也在壓縮混凝土企業的利潤空間。
“從10月底到現在,每噸漲了150元。”12月4日,曲阜聚能財務人員向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透露,現在(425散裝)是560元/噸(不帶運費),相比去年上漲了100多元。
水泥價格的上漲主要源自近期產量的下降。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顯示,2019年1~10月,山東省水泥產量為11784.15萬噸,同比增長3.98%,但10月山東省水泥產量為1341.64萬噸,同比下降9.96%。
“進入11月以來,冬季錯峰生產實施方案、環保預警等因素,使山東水泥總產量的降幅只多不少,從價格來看,與北方地區的水泥行情基本一致。”濟寧海螺一位人士如是預判。相比于漲價,現金結算的方式則直接考驗著混凝土企業的資金實力。“現在買水泥都得現錢,少一分也不可能給你。”
老孔回憶稱,前幾年水泥行情不好的時候,他們賒賬是常事。不過自2016年以來,隨著水泥行業逐年好轉,水泥企業的銷售策略也出現了“180度大轉彎”。一位水泥企業人士向記者透露,水泥這幾年一直是買方市場,對混凝土企業來說,賒賬已經成為過去。
在山東另一家混凝土企業朱姓銷售經理看來,工地上都得墊資,不墊資沒活兒,買水泥又要現金交易,因此“混凝土企業現在拼的就是實力”。
水泥企業布局下游欲分羹
水泥漲價、工地墊資……這種“只出不進”的模式讓混凝土企業的資金壓力倍增。然而,這樣一個“兩頭承壓”的行業,反而受到了資本的追捧。
來自水泥人網的信息顯示,截至2019年3月,山東省內水泥企業數量為364家。一位業內人士向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透露,在行業的兼并整合中,這一數字是在逐年減少。但這幾年,依托于水泥廠的混凝土企業卻在逐年增加。
來自山東省建筑業協會混凝土分會的數據顯示,山東省2018年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數量為1389家,較前一年的1297家,增加了92家。該數字在2016年未1195家。也就是說,在2016年~2018年的兩年間,山東全省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增加了將近200家。
進入2019年以后,這一增長趨勢還在延續。在一位今年剛成立的濟南某混凝土企業負責人看來,雖然工地普遍有2~3個月的押款周期,但由于房地產、基建項目需求巨大,而這些項目普遍具有較強的支付能力,這也讓產業鏈從業者有了盈利的信心。
中國水泥網數據顯示,截至12月11日,混凝土價格指數(CONCPI)報收156.6點,與去年同期相比下跌1.31%,但相較上月環比上揚1.38%。
山東臨沂一位建材領域人士向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表示,混凝土企業會根據水泥的價格來測算自身產品的售價,這些企業也要給他們的終端客戶(如建筑開發公司)做預算報價。所以水泥漲價,相應的
混凝土攪拌站價格也會上漲。
“一般情況下,一個中型混凝土企業想盈利,銷售量至少要在1萬立方(米)以上。”前述混凝土企業朱姓銷售經理看來,以現在水泥、砂石等原材料價格來看,1立方(米)混凝土的售價在500元,每立方(米)能至少能有30元左右的盈利空間。
“水泥的銷售半徑在150~200公里,混凝土因為有凝結時間等限制,銷售半徑在50公里以內。”在山東濟南某混凝土企業負責人看來,受制于銷售半徑,混凝土企業的投資更多來自所在地的社會資本。
早在四年前(2015年),中國建材集團原董事長宋志平就提出,商混化就是大力發展商品混凝土業務。就水泥行業的現狀來看,大型水泥公司約30%的產量會供給自己的商混企業。但由于欠款賒賬等突出問題,我國大型水泥企業大多沒有開展這項業務。
不過,自2015年下半年水泥行業復蘇以來,水泥企業也在混凝土業務上抓緊“補課”。根據水泥大數據研究院統計,當前商混產能位居的是中國建材,產能達到4.84億方(立方米,下同);第二位是中建西部建設,產能達到9600萬方;第三位是金隅集團,產能達到7800萬方。
這也讓社會資本投資的混凝土企業倍受壓力。上述朱姓銷售經理向記者直言:“他們購買水泥、骨料等都有內部協議價,顯然比我們更具議價能力和競爭優勢。”